close

台灣學者講述仁濟醫院早期故事的著作上海首發

 

AFF32061-A6BE-4F6F-BF4D-A8DCF6DCFCBD.jpeg

台灣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蘇精教授還原了1891-1940年間仁濟醫院的護士們工作、學習、生活的狀況。

 

 

  中新網上海624日電(陳靜王昊寧袁蕙芸)1844年,由英國基督教倫敦傳教會創建的上海仁濟醫院是中國第二家、上海第一家西醫醫院,至今仍是上海的重要醫院之一。

  在24日舉行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第三屆院史論壇上,台灣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蘇精教授撰寫的《仁濟濟人:仁濟醫院早期故事》一書首發。蘇精教授以大量史料為主要依據,精選醫院早期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歷史事件和成就,詳細闡述了仁濟醫院創辦、發展過程中對中國西醫學發展的貢獻。

  該書是上海首部根據醫院建院史料,包括手稿、檔案、年報等完成的單家醫院醫學史研究專著。據悉,目前中國國內專門以一家醫院的歷史文化為藍本開展的醫學史研究的學術專著較少,這為社會和醫學史研究者認識仁濟醫院的早期歷史打開了一扇文化之窗。

  蘇精指出,這本書的問世,既是對他多年研究仁濟醫院早期歷史文獻所做的一份小結,更是獻給仁濟醫院建院175週年的一份心意。

  在當日論壇上,蘇精通過分享其多年研究過程中所收集收藏的大量來自英國倫敦會的年報、照片、微縮膠片、手稿信件等原始資料,還原了1891-1940年間仁濟醫院的護士們工作、學習、生活的狀況,以及醫院臨床護理工作和護理教育的萌芽和發展的歷史。他用嚴謹而生動的語言,向聽眾展現了最早一批仁濟護士們為醫院乃至中國護理學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北京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中心主任張大慶教授分享了對仁濟醫院院第二任院長、醫學翻譯家合信(Benjamin Hobson)與他的著作《西醫略論》的相關研究成果。他指出,合信編譯包括《西醫略論》在內的五本醫學、科學圖書(合稱《醫書五種》),是為了在19世紀中葉的中國傳播西方醫學和科學理論,培養更多的本土西醫學人才,為中國百姓服務。

  仁濟醫院是近代上海最早的公共衛生引入者,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高晞說,仁濟醫院在建院初期,就為了推動社會公共衛生、城市管理、醫學科學傳播等方面的「現代性」、「創新性」而不懈努力,直至今天仍是如此。高晞教授從一場於18887月在仁濟醫院舉行的「醫學考試」入手,向聽眾娓娓講述了這場在今天看來相當平凡普通的醫學操作考試給當時的中國社會帶來的巨大變革。

  當時的考試科目分為助產、臨床醫學操作、外科理論與實踐、藥物治療學、創傷與急救等5項,考官共9位,分別來自美英德法四個國家。這既是中國第一次西醫操作實踐考試,又因創傷急救考場出現紅十字標誌,經過《申報》報道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紅十字會演習。

  高晞說,從醫學史角度來講,它是「西醫將行於中國」的萌芽,是西方醫學科學在中國得到社會認可並開始廣泛傳播的標誌;從整個中國史的角度來看,它是西醫學及其從業人員開始承擔社會責任的體現。這不僅是中國西醫教育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事件,更首次將「醫學造福人類」的價值觀公諸於社會。(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nsheng 的頭像
    minsheng

    minsheng

    mins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