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論 炎涼小子~生薑
薑雲能損心,此謗誰與雪。
請論去穢功,神明看朝徹。一一宋·朱子
在我國歷代文人當中,諳熟中醫藥的非常多,其中最有名的推北宋時大文豪蘇東坡。蘇東坡在他的詩詞中,多次提到生薑,如「先社薑芽肥勝肉」,「故人兼致白芽薑」等。《東坡雜記》記載:「予昔監郡錢塘,遊浄慈寺,衆中有僧號稱藥王,年八十餘,顏如渥丹,目光烔然。」問其養生之道,答曰:「服生薑四十年,故𣎴老云。」此外,蘇東坡把蒐集之方劑著成方書《蘇學士方》,並由後人與沈括《良方》合併成《蘇沈良方》留傳至今。東坡又著有《聖散子方》用其方劑治療傷寒時行,醫癒無數。可見蘇東坡對中醫藥是精通的。其不僅是我國歷史上的大文學家、書法家還是中醫藥家。
生薑稱百辣雲,因地辛,又有炎涼小子之稱。關於生薑之出典,按照《王安石字說》云:「薑能疆御百邪,故謂之薑。」西元三世紀,我國的生薑傳入日本,被稱作「吳國三椒」。生薑可謂是極為常用的調味品,正如明·李時珍所說:「生啖,熟食,醋、醬、糟、鹽、蜜煎調和,無不宜之,可蔬可和,可果可藥,其利博矣。」
明·藥學家李時珍,曾經有兩點妙用的經驗,值得推廣。其一,用新鮮生薑搗汁和黃明膠熬貼風濕痛,「甚效」。包括現在所說的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肩周炎、網球肘、骨刺、腰腿痛等,凡屬中醫所說的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痛,都可以採用,對緩解疼痛頗有效果。其二,凡早行、山行時,口中宜含生薑一片,不犯霧露清濕之氣及山嵐不正之邪。對於常居住山區或海邊地帶的民眾來說不失為一種實務上有效地預防保健良方。此外,蘇頌也有一個單方:薑茶治痢方,功效妙也,使用生薑切細,和好茶沖泡,若是熱痢,生薑留皮,若是冷痢,生薑去皮。這對一般缺乏醫藥的偏鄉地區民眾來說,堪稱是食療效果不錯的。
宋·洪邁《夷堅志》裡,記載了一則用生薑治病的故事:廣西通判楊立之返回楚州,咽喉紅腫生瘡,潰破後膿血如注,群醫束手無策。正值楊吉老來楚州,請其診治,吉老詳詢患者的飲食習慣,得知楊立之喜食鷓鴣,當即囑服生薑一斤,然後用藥。按常理說,咽喉本已潰破流膿,再吃生薑,無意火上澆油,但通判考慮到吉老醫術高明,絕非戲言,出嘗幾片,並無疼痛,再吃便覺味甘而香,服至半斤時,疼痛漸漸消失,一斤服完後,始感辛辣,膿血停止,病亦隨癒,通判向吉老詢問病癒緣由,吉老解釋說,鷓鴣好吃半夏,通判好吃鷓鴣,因而半夏之毒轉入咽喉而患喉癰,生薑專攻半夏之毒,故能薑到病除也。
漢·醫聖張仲景用生薑止嘔就有25方之多,因此,古人曾稱「薑為嘔家之聖藥。」清代醫家黃宮繡曾讚譽生薑「真藥中之神聖也。」《神農本草經》𥚃就說「生薑久服通神明。」但後世醫家對此持有疑義。如南北朝陶弘景認為;生薑久服少志少智,傷心氣。唐代藥王孫思邈體會:八九食薑春患眼,損壽、減筋力。清代食療名醫王孟英《隨息居飲食譜》中指:「生薑多食久服耗液傷營。」
現代醫家多主張:正常人,宜常食不宜多食。
編輯:灸草醫舍李乃昌